【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㉘】汉代名医是这样练成的!
【晒晒咱的镇馆之宝㉘】
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
走进成都博物馆内,只见一方玻璃展柜前排着长队,游客凝神屏息,他们的目光集中在一具汉代医学课堂的“教具”——经穴漆人身上。
【资料图】
经穴漆人 成都博物馆供图
玻璃罩内,一尊高不过掌的裸身木头小人静静站立。它通体髹黑漆,身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经络线,并刻以圆点标示穴位。
“你看它光亮如新的漆面,是它历2000年而不腐的‘金钟罩’。”成都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张宝琳慨叹。2012年,成都地铁3号线修至天回镇,老官山汉墓因地铁施工而揭开神秘面纱。经穴漆人从墓中出土时完好如初,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模型,展示着2000多年前蜀地医学的高度。
从汉代至明清,四川地区被历史记载的著名医家逾千人。经穴漆人及与之一同出土的医学简牍、药材、擂钵相映生辉,为“蜀地自古出名医”提供了佐证。
那么,老官山汉墓的墓主人是否也是一位蜀地名医呢?张宝琳介绍,专家推测老官山汉墓的墓主是扁鹊医派传人,他在蜀地不仅治病救人,还设馆授徒,经穴漆人既是他治病时的参考工具,也是教授学生认识经脉腧穴的“教学模特”。直到今天,中医带徒依然沿用这一教学方式。
何谓经脉腧穴?此乃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腧穴最早的记载形式为文字,而后有绘图,最后才有模型。在天回医简中,有数十支竹简记载了针方,与经穴漆人呼应。这尊高约14厘米的经穴漆人身上,刻绘着纵横复杂的经脉线、117个清晰可见的穴位点,并阴刻“心”“肺”“胃”“肾”“盆”等小字。显示出早在汉代,蜀地中医对人体经脉腧穴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。
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,竖立着身高一米八的针灸铜人雕塑,这是2017年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的礼物。针灸铜人和老官山汉墓的经穴漆人,都是中医的“教学道具”,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,承载着中华医学的千年智慧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0月23日 01版)
标签: 汉代名医